|
发表于 2021-12-4 23:13:39
|
显示全部楼层
但一些媒體並不是這樣描述:
他們說:
1894年7月,甲午中日战争爆发,台湾防务吃紧。清廷大员无人愿意去台湾守卫,清政府下令抗法老将刘永福赴台办理防务。
此时距离从越南撤军回国,已经过去八个年头了。刘永福已年近60,黑旗军仅剩下300余人。
在此条件下,刘永福并无推搪计较,全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。他在广州招募了潮勇一千余名,带上自己的义子刘成良、女儿刘秀蓉还有四个月的粮饷,旧枪800枝后,于9月4日欣然登陆台南准备与日军血战。
这支队伍虽然也称黑旗军,但与当年在越南杀法国人的那支虎狼之师相比。这帮招募来的潮勇,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。刘永福自己都承认,“系闽浙总督伤募防厦乌合之众,仓猝成军,与之言战,诚不足以御敌耳。”(戚其章.中日战争.(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)《中日战争》)
但就是这支乌合之众的队伍,竟然在台湾抗日军民的配合下与日军近代化海陆军血战了4个月,取得了杀死日军4642人(所杀敌人数量是甲午战争的1倍),击毙日军近卫师团长百白川宫能久亲王、近卫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的辉煌战绩。
1895年5月27日,日军陆军中将百白川宫能久亲王统率精锐近卫师团2万兵员, 军舰29艘,从冲绳出发入侵台湾。6月2日,清廷驻守台湾的官员纷纷内渡逃跑,日军占领台北成立了“台湾总督府”。
日军对刘永福发出投降书,刘永福拒绝。在8月23日《致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函》中刘永福说: “台湾隶我中国二百余年矣……余奉命驻防台湾,当与台湾共存亡。”
此时的台南已经成立了台湾民主国,台南各界大集公民大会,到会者数千人,集议公推刘永福为台湾民主大“总统”, 即铸银印一颗, 文曰“台湾民国总统之印”八字。各界代表邀集3000余人, 将印送与刘永福。刘永福断然拒绝,他对众人说:“吾中华统一疆土,岂容分割?”
8月26日,日军能久亲王和参谋长鲛岛、旅团长山根信成率部从台中出发,进军台南。刘永福当即发炮还击,击中山根信成少将,山根伤重毙命。日军大怒,大军强渡大肚溪要与黑旗军血战,刘永福与抗日义士徐骧采取奇袭战术在八卦山伏击日军,此战打死了日军最为精锐的近卫师团1000余人,黑旗军精锐七星队也阵亡了300人。
日军首战吃亏,于是再调集第二师团和混成第七旅团来台, 其中日军第二师团在南部登陆, 第七旅团在嘉义登陆。此时日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4万多人。
10月8日, 日军能久亲王率部疯狂进攻台南南部的嘉义城。刘永福指令守将王德标在城外暗埋地雷,炸死日军700多人,其余仓皇溃退,半路又被黑旗军、义军伏兵截击,死伤甚多,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中将亦重伤毙命。
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中将死后,台北日军台湾总督桦山资纪集中所有精锐兵力围攻台南。台南保卫战极其惨烈,黑旗军大将纷纷战死,义军首领徐骧战死,刘永福的女儿刘秀蓉也壮烈牺牲。
日军在日记中记录当时的惨烈情形道,“直至我军突入阵地时尚不退走,炮手6名终死在炮侧。虽为敌人, 其勇敢真值得赞叹, 可称为中日战争以来未曾有的勇兵。”
台南被日军攻下,刘永福无奈只得带上亲信乘上英国轮船“迪利斯”号返回福建厦门。自此,刘永福的台湾保卫战彻底结束,台湾落入日军之手。
刘永福在台湾的战斗是令人振奋的,5万精锐日军被他打得头破血流。然而,刘永福的失败不是被日军击败,反而是被清政府给拖垮的。在刘永福与日军血战时,清政府非但没有一兵一卒的支援,反而还处处扯刘永福的后腿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清政府之所以这样做,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:
一是清政府与日军签订《马关条约》后,已经将台湾割让给日本,清政府已经将台湾割给日本,无法在对刘永福进行支援。甲午战败后,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《马关条约》,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。全国各地掀起反割台、反日本武装入侵台湾的怒潮。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坚决抗议和反对,1895 年 5 月 20 日,电令在台湾的文武官员“陆续内渡”返回大陆。清政府也曾电命刘永福返回,刘永福不满清政府的丧权辱国、割地赔款表示要“与台共存亡”。
二是清政府在刘永福血战日军时,多次阻挠支援,主要原因是惧怕日军报复。清政府对刘永福不支援倒也罢了,对众多爱国人士和官员的暗地支持,清政府也严令禁止。例如,1895年1月刘永福致《上总理衙门禀》中说:“粮饷、军火均关紧要”,而“台湾孤悬海外,口岸甚多……既无粮饷, 何能招军?言至于此, 不禁痛哭。”刘永福仅有4个月的粮饷,面对强大的日军,在台湾艰苦作战。刘永福为筹集不到粮饷而痛哭,同胞纷纷解囊相助,却被清政府公然阻挠,严令沿海各省总督、巡抚“不得丝毫接济台湾”。
刘永福在最艰难的时刻,先后派了罗六琴、吴桐林以及知县刘禹卿等回内地找总督、巡抚乞饷求援。但所到的直、鲁、闽、粤等省都封疆, 大吏“无一应者”,都以不敢违圣旨、碍大局等为辞拒绝接济。左宗棠见刘永福实在艰难,于是筹集了10万两的军饷接济刘永福,却不料最后被李鸿章扣留。
战至最后,刘永福的黑旗军连伙食费都无法支付了,刘永福悲叹“内地诸公误我,我误台民! ”。
三是清政府不支援刘永福,也因其尴尬处境。刘永福在台湾抗击日军,他是清廷的官员,按理说所进行的是政府行为。但此时清政府已经下令不准抵抗,此时他的黑旗军已经是义军武装。在台湾抗击日军时,虽然他是爱国抗日,但在清政府看来他与台南的中华民主国联合,又似乎成为了台湾割据政权的帮手。清政府要支援刘永福,一来违反了《马关条约》很有可能引起第二次中日之战,二来刘永福作为清朝官员不听朝廷下令不准抵抗的政策,在清廷看来已经是抗旨,不追究责任就不错了还要支援?第三是刘永福的抗日之举是爱国行为,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,在重大的民意压力下,清政府也不能为难刘永福。
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游离在抗日义军、清朝官兵、台南三者之间,因此他的抗日行为夹带了太多复杂的因素在里面。这些应该是造成清政府对其态度尴尬的原因之一,这也是为什么刘永福回到大陆后,清政府对其大加封赏的原因。
无论如何,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在台湾给予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,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。
從劉永福的遺言,其所講的言辞與岳飛有著相同的氣節,為國為民,視死如歸的信念不勝令人感嘆。
“臨陣不畏死,居官不要錢”這一點很值得蔣介石的子孫和今天的共產黨貪官學習。蔣介石搞的4.12
反共政變,實際上是收了日本首相的幣原喜重郎6000萬後,發動了4.12反共政變。這不是跟現在某些中共黨員貪污成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劉永福當時的處境非常別扭,大清已經出賣了台灣,但劉永福仍然不肯投降。
可歌可泣呵!所以,台灣人民應該好好珍惜自已來之不易的今天,不要隨便相信日本和美囯。
|
|